貴陽網訊 近日,在位於貴陽市寶山路東山巷14號七旬退休居民遊建民家中,這位革命先烈遊世雄的後代,把遊世雄遺留下的1937年大衣、私章、水壺、日記本、信件、照片等革命曆史文物,還有他本人收集的相關曆史資料、革命書籍、照片等,布置成一所家庭革命紀念館,向參觀者講述湘粵贛紅軍遊擊隊的故事,緬懷先烈。

革命先烈遊世雄,江西省吉安縣人。1928年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革命,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,曾任湘粵贛邊區紅軍遊擊支隊隊長兼政委。紅軍長征後,遊世雄隨項英、陳毅留在江西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,1935年4月至1937年6月,曾三進西邊山,領導遊擊隊艱難地反擊國民黨對西邊山的四次大“清剿”,孤軍奮戰桂東蘇區,為新四軍保存了革命力量。1935年1月,遊世雄在危急時刻曾掩護項英、陳毅同誌成功突圍,為革命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。1952年去世。

“我是遊世雄的侄子,這些遺物是伯父的妻子,贈送給我家的。” 遊建民告訴記者說,20年前,對先烈遊世雄的事跡有了很大的興趣,開始著手收集、研究相關資料。
遊建民多次輾轉湘粵贛革命老區,並前往北京軍事博物館等地,在《南方三年遊擊戰爭史》《南方三年遊擊戰爭》《新四軍畫傳》《半條被子的溫暖》等黨史書籍中,讀到“遊世雄三進西邊山”“帽子峰掩護陳毅突圍”等更多伯父的英雄事跡,他說,更被先烈百折不撓、意誌堅強的革命精神,深深感動。

遊建民走訪了伯父戰鬥過的江西井岡山、湖南汝城、桂東縣等多地,追溯先烈足跡。如今,桂東縣已建成湘粵贛紅軍遊擊隊革命紀念館,成為當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。他還遍訪老紅軍後代,收集、整理了很多相關的曆史資料、書籍、照片、信件等。


“讀黨史,尋足跡,傳紅色文化。”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,遊建民把多年積累的百餘件實物,整理、布置成為一座小小的家庭革命紀念館。他更希望以此為介,聯係更多在築的 “南方三年遊擊戰爭”的革命後代,將留存的紅色物件、紅色故事等,一並展出,以銘記和頌揚先烈們的事跡,繼承先烈遺誌,也為所在的中東社區的紅色文化建設盡一份力量。
(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劉輝/文、圖)
編輯:田娟
統籌:汪東偉
編審:幹江沄